新闻中心

★​身边的榜样,为你喝彩:何建新 纳米纤维材料领域的奋楫笃行者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1日 17:58 作者: 点击:[]

编者按:何建新,中原工学院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院长。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其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科研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国外能做,我们一定也能做!”

2007年,何建新开始接触纳米纤维材料理论研究。那个时候,国外的纳米纤维过滤材料已经开始市场化应用,受限纳米纤维的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国内做不出产品。何建新不服气,国外能做的,中国也一定能做,而且能够做得更好!憋足了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带领团队开始纳米纤维产业方面的研究,重点解决纳米纤维批量化制备技术和装备。

2018年,经过无数次调研和反复实验,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静电纺纳米纤维中试机诞生,2019年,中试机开始应用于产业化。采用这种机器生产纳米纤维,成本只要国外同类设备的三分之一,产量却足足提高了2倍以上。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口罩成了阻断病毒传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缺物资。何建新和他的团队顾不得自身安危,在原有纳米纤维材料基础上开展科研攻关,大年初四投身实验室,吃泡面,喝开水,十余天时间,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抗病毒纳米纤维过滤口罩,并与郑州、宁波等地厂家协同,建立生产线,每天可生产制作口罩原材料10万余平方米,可供制作口罩300万只,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性重大成果做出了贡献。

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科研成果,攻克了窄分布微纳米纤维产业化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系列装备,实现了微纳米纤维的大规模、长时效、稳定性生产,为高附加值功能性微纳米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提供了解决方案,实现了我国高性能非织造材料的突破性进展。

“科研没有秘诀,只有耐心和坚持。”

“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耐心,要真正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心来做科研,遇到问题要不厌其烦地去试验。”当被问及有没有成功的秘诀,何建新这样回答。

记者了解到,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的师生一周只休息一天时间。每天一大早来到实验室,晚上十点还在加班,对研究院的师生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何建新经常告诉自己所带的研究生,“研究很苦,会面临很多困难,具有好奇心、热情甚至信仰,才是驱动我们、支撑我们在研究道路上坚持不懈、不断前行的动力。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出点成绩,必须要经历一个磨练心智的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意识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所在,才能够沉得住气,深入进来。”

“做实验要反复观察研究,反复论证”“要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课题研究”“要结合问题来研究,不能凭想象”,何建新的研究生说,这是何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成功的喜悦人皆向往,奋斗的艰辛却少人问津。为攻克纳米纤维批量化制备技术和装备,何建新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辛。新冠病毒肺炎肆虐时候的科研攻关在十数年的研究经历中也只是一个缩影。在何建新看来,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比不上解决一个关键问题所带来的成果与改变让人欣慰。这也恰恰是他和团队在新冠病毒传播形势最严重的情况下开展科研攻关的力量和勇气所在。

“党和国家给了我荣誉,唯有继续努力!”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目前,何建新带领团队正继续朝着纳米纤维材料深层次产业化前行,他们正在开发精密空气过滤材料、高精度水过滤材料、高效吸附催化材料、油水分离材料、可降解滤材、无机陶瓷纤维滤材等产品。

“目前看新冠病毒很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并存,作为防护病毒的关键医疗器械口罩已经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我们团队要研究开发出无污染可降解的材料,从根本上解决病毒防护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何建新介绍,“这些研究还将大大提升我国过滤产品的性能和附加值,促进产业的升级,带动过滤行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初真是没有想到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就是想着怎么样能把纳米纤维材料尽快搞出来,让国人不再受制于国外技术控制。”在同记者分享人民大会堂领奖经历时,何建新这样谈到,“党和国家给予我如此高的肯定,我更要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把静电纺非织造材料的产业化落到实地,拓宽纳米纤维材料的应用领域,为纺织行业的发展继续添砖加瓦。”

何建新指导学生做实验

上一条: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召开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轮评审论证会 下一条:突破!中原工学院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关闭